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莫非王臣 > 第62章 卷1-59章 卫伯和 ? 叁(下)

第62章 卷1-59章 卫伯和 ? 叁(下)(1 / 2)

镐京城外,天空涂上一层灰蒙。

从方兴记事起,这还是他第一次离开故土。乍一背井离乡,便来到了气势恢弘的王畿镐京,心里抑制不住地兴奋和忐忑。

周王师抵达城郊,眼前出现了王城的轮廓。镐京城静静矗立,气势磅礴,一片肃杀。

大军距离王城还有两三里时停了下来,等待城内迎接周王灵柩的队伍前来。

方兴远远望去,城门外,依稀一片白色的人海,想必,那就是在镐京城外郊迎的人群。

按周礼,天子若驾崩于外,灵柩不能立即进京城,而需要所有王室成员、公卿大臣、畿内领主到城外迎接周王的灵柩。

至于都城内士、农、工、商等国人们,则是在城内各自住所静立,寄托对周天子的哀思。

当然,对于国人而言,他们对城外的这位人鬼殊途的周天子,压根说不上有什么好感。

十四年前,轰轰烈烈的国人暴动震惊华夏、骇人听闻。这算是大周开国以来,开天辟地头一遭来自底层的暴乱。

正是在眼前这座镐京城里,国人们发起了这场浩劫,最终使得周王胡狼狈出奔,仓皇逃出首都。

然而即便在赶走了周天子、杀了周王太子后,暴动的国人们还不善罢甘休——事实上,这场暴乱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

国人的暴动马上演化成全民的暴动,镐京城内血流成河,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辜的人死走逃亡伤,哀鸿遍野,直到周、召二公在卫伯和的帮助下平定了暴乱。

如今多年过去,当初暴动的首恶者们大多已经被绳之以法,万夫所指的周王胡如今也与世长辞。

但当所有人回忆镐京城内这场惨绝人寰的暴动,还是心有余悸。以至于,人们不愿再谈及那段暗无天日的往事。

也许,在大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十四年不算太长,虽说动摇了王权和国本,但如今随着周王的驾崩,这段历史也算告一段落。

国人暴动没有赢家,只有数以万计的受害者。或许,所有人都在期待新王尽快登基,才能把这一页翻过去,抚平这一切的创伤吧。

方叔对这场暴动显然没有太多感触,此刻他正在东张西望、感叹镐京这座历史上最伟大都城的雄伟。

远远朝王城方向看去,丰镐二京沿河谷而建,因地制宜。高耸的城墙宏伟壮观,大气庄重;深挖的护城壕沟环绕城墙,颇有威仪。

只不过,如今镐京城上的旌旗幔帐全部都换成了白麻布,厚重中多了一番肃穆的景象。

城墙是用当时最先进的版筑和夯土技术修成,从厚度、高度、强度上说,都堪称当时最牢不可破的屏障。

缓缓地,朝北的三个城门徐徐打开。从这三个城门中,三股队伍徒步朝王师走来。

召公虎示意程伯休父一眼,程伯当即下令全军将士下马下车,并让士兵把装载周王灵柩的车队推到队伍最前方。

只看见,从正门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率队走出镐京城,右手牵着一位和方兴年纪相仿的少年。

方兴知道,这位老者无疑就是太师周公御说,那位和召公虎共同执政的股肱之臣。

他身边的那位少年身着斩衰丧服,手持苴杖,头戴麻帽,麻绳为缨,早已泣不成声。

丧服的上衣叫“衰”,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而成,服丧者穿着不同形制的丧服,表示同死者的亲缘亲疏。

所谓“斩衰”,即丧服斩断处外露,且不修饰边幅。这表示服丧者因哀痛过甚,而无暇衣着,故用刀胡乱斩断麻布后,就披到身上。

方叔看这少年年方十六七岁,身材颀长高大,唇红齿白目如朗星。

按照周朝丧礼,服“斩衰”之人一般都是逝者的子女,由于周王的王后、太子早就先于周王而去,方兴心道,此人想必就是那位王子姬友。

方兴不禁感慨道:“这王子友英姿勃发,颇与乃父有几分神似。”

在周公御说和王子友身后,中间城门又陆续走出一队身着丧服、神色哀戚之人。

这些人大多为周王亲胄、前王的诸王子、周王后宫旧妃嫔一众人等,各服“大功”、“小功”等丧服,啼哭而来。

至于左侧城门,迎丧队伍大多为畿内有领地的畿内诸侯或是有封地的领主组成,算是周王室的同宗族人;

而右侧城门的迎丧队伍,则都是周王廷的众卿大夫、各诸侯国派来吊丧的卿大夫,阵势庞大。

最新小说: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 火枪洗明路 云落流霞映山天 黑龙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