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不咸鱼怎么做王上 > 第九十二章 肃王出征

第九十二章 肃王出征(1 / 1)

天玄大陆与孙国瑞前世不同,它没有四季,而是按着三颗太阳高悬的时间长短来区分月季。 分别是以太虚为首的阴月,以古耀为首的阳月,以金乌为首的正月,以及三阳平分的平月。 是以,天玄也不会像华夏那样有着明确的四季,春夏秋冬依次循环。 什么时候天寒,什么时候天热在天玄是不确定的。 而孙国瑞此次至藩,正是在阴月时分。 天气微寒,但也就这样了。 寻常百姓也只不过多加一件里衣,更别说随着孙国瑞同行的精锐了。 “有点闷。” 马车内,孙国瑞透过玻璃窗看着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感觉胸口一阵烦闷。 这无关天气,有的只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 他真的能够应付的了那个从未见过面的肃王后吗? 临行前,孙家祥跟他说了很多,他那时候才明白自己这个肃王有多么的特殊。 肃国是大梁,大楚共立的外藩,这就说明整个肃国被皇朝割裂而出,本应按着王庭的规章制度运行,可又因为这个原因,王庭的规章制度在肃国根本推行不下去。 就拿接班人来说,肃王的子嗣叫王子而非世子,这对王室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但对官员来说就不同了。 别看只是一个称呼,王子代表着彻底独立于皇朝而出,王庭将不会受到三阳神魂的庇护。 这表明一旦孙国瑞到了藩地承接王位,他的玄魂将会成为整个大梁贵族的依托。 这就好比打工人原本拿着高额的巨薪,还拥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保险,以及最好的养护。 眼下一股脑的将那些额外的福利都给抽走了,只留下了薪资,这谁能接受? 但皇帝的命令已经下来了,他们即便不能接受也拒绝不了,是以,肃国的情况十分复杂,恐怕大梁派遣的官员中有些人会心生间隙。 “要不俺去让他们停下来?” “算了吧。”孙国瑞摇了摇头,王辅臣他见过了,是位面色和善的老将。 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不管他面色再怎么和善都改变不了骨子里的那股傲气。 孙国瑞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跟王辅臣去起争执。 这并不是孙国瑞怕了王辅臣,他这一行两千多人的队伍中,有一千五百名军士,其中四名侍从与一名军护王辅臣是指挥不动的。 他能指挥的也只有自己的亲兵一百人罢了。 只是这次安抚广平民乱,孙国瑞还需要多多仰仗王辅臣,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 本来孙国瑞是不在乎这些的,只是局势艰难,他要是还这样混混度日,以后就是被架空等死的份。 “对了,二虎,咱发现你好像跟军头挺熟络的,怎么回事?” 孙国瑞转移话题道,原本孙国瑞还不曾注意,只是今早儿发现,二虎好像对军队里的几个大头兵很感兴趣。 “王上说的可是今早儿的那几位军老爷吗?” 孙国瑞点了点头,“就是那几个,咱看了那么久,也没发现他们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说完,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二虎,他感觉到二虎对那几个军士的敬意。 这种尊敬与尊敬他的这种感觉不同,就好像是一种发自心底的钦佩。 “回王上...” “成了,成了,这里没别人别劲整这些虚的。”孙国瑞摆了摆手不悦道。 自从离开皇宫,二虎好像疏远了他很多,语气中也没有之前那般亲近。 见二虎犹豫,孙国瑞索性问道,“是不是老头子昨天留下你说了什么?” “这...”二虎有口难言,他能怎么说,君臣有别,这不是寒了他家殿下的心吗。 “王上,先生只是告诉了俺应当注重的事情。” “老匹夫。”孙国瑞不由得暗骂一声,看向二虎,孙国瑞也没有再说其他什么,只是对着二虎承诺道。 “无碍,你想当臣子就当吧,但二虎你要记得,你是咱在肃国最亲近的人了。” “王上,肃国的情况十分严峻,边肃,北方都被王后执掌在手中,南方近些年来也都受到王后的恩泽,人心向楚,对我们十分不利。” “二虎,你想的太多了,什么梁,什么楚,都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心的事情。你让咱板着脸当王上,想没想过,王后在肃国经营了三年,人心早就不是一个刚刚至藩的肃王能够挽回的。” 二虎说的孙国瑞都知道,甚至他看到的更多,对孙国瑞来说,来自王后的威胁还算是小的,如果不能安抚被派去肃国的那些个老臣,一切都是免谈。 二虎诧异的看着孙国瑞,他感觉今天的孙国瑞让他觉得陌生,似乎是变了个人一样。 “咱问你,肃国各地方的民生怎么样?各地每年有多少赋税?各地方的兵力如何,一旦征兵能调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这些俺不知道,不过肃相应该清楚。”二虎回道。 “肃相是肃相,他既然身为一方国相必然会与朝中藩臣有着利益纠纷,先生的课程你也听了,你应该明白,这些人说的未必会是真的。” “但如果不从肃相那里了解,我们从哪里了解肃国的国情呢?” “这些以后再说,反正咱们这个年龄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孙国瑞心中隐隐有一个想法,这是早在帝师教导他六术的时候就诞生出来的想法。 再结合二虎身上的常二虎模板,这个想法一直再孙国瑞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只是现在他没有去跟二虎提及,还是年龄问题,即便二虎再怎么聪慧,年龄放在这里,孙国瑞也不可能让二虎去组建什么“锦衣卫”。 可这事若不是二虎主导,孙国瑞放不下这个心,是以只能往后放放了,等二虎壮实了,在亮出刀子,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案。 “俺明白了。” 这样的孙国瑞虽然让二虎感到陌生,可二虎却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服。 “那你该叫咱什么?” “殿下。” “哎。” 孙国瑞心里乐了,殿下好啊,殿下听着都顺耳多了。 两人间的隔阂似乎也随着二虎这一声殿下被打破,二虎在他的身边也没有了之前的拘谨。 随着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行走的马车却忽然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 “俺去问问。”二虎说完打开了前门,掀开了帘子后走出马车。 “大哥,怎么回事?为什么突然停了?”二虎对着身侧一个骑着骏马的小将问道。 常青转过头来看着二虎,眼神之中抑制不住的兴奋,“到齐山府了,王将军现在正在跟前来迎接的郡守交涉,等点齐了人马我们再接着前进。” 二虎站在车上向着远方眺望,果不其然看见远处站着密密麻麻的人影。 他指着人群问道,“那些人是官军吗?怎么不着战甲?” 常青隐晦翻了个白眼,回道,“那些是广平周边各郡郡守组织起来用于平灾的人马,看样子大概有三十万人。” “是这样啊,是乡兵?”二虎猜测道。 “不是,官兵。”常青接着解释道。 其实军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像咱们这样着战甲兵器行路的。 毕竟一身战甲少说五六百斤,多的近千斤,穿着赶路恐怕没见到敌人先把自己累死了。 所以大多数军队都是将兵器,战甲放置于后勤之中,快上战场了才让士兵穿上甲胄。 而这也是常规军的常态,一支常规军通常要拥有三倍甚者更多倍于己的后勤才能正常打仗。 也就是说,这支三十万人马的队伍真正的有效战力不会超过八万,但若打起仗来,一个打十个民兵不是问题。 “八万人就能打下广平?”二虎感觉不太相信的样子,广平虽然是民乱,可是也有官军参合进去了。 照着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作为守城方广平,二虎觉得他们随随便便都能拉出五万人的队伍。 八万人是不是有些托大了。 “应该能吧。”常青也是第一次上战场,并不懂得这些弯弯道道,但他也知道,自己作为攻城方,八万人打个两万士兵的城池都够呛。 只是临行前常永威那副我儿此行志在必得的模样,常青觉得应该是有底的。 更何况,平叛是王辅臣的事情,跟他们肃王的亲卫有什么关系? “行,俺知道了。”二虎说完便转身进了马车内。 听了二虎的叙述,孙国瑞不由得感叹道,哪怕二虎拿了模板,终究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打仗比的不是数量,你看着吧,只要王辅臣想,不用半个月,广平的民乱就会平息。” 这一点孙国瑞还是很懂的,不管广平的老百姓为什么造反,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可能,老百姓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反,他们只想要一个申诉的途径罢了。 毕竟这里可是大梁,是皇朝。 脑子抽风了才去反一个皇朝。 这并不是说大梁的底层百姓有多么多么热爱这个国家,只是百姓们心底都清楚他们与官军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巨大。 当然,如果广平的百姓被洗脑了的话就当孙国瑞没说。 大不了大军压境,一路打过去。 孙国瑞真的不认为这种民兵能挡得住正规军的铁骑。 更何况,二虎说这是平灾的军队,可不是平叛的。 这里面问题可大了。 平什么灾?当然是去围剿灾兽的灾。 孙国瑞没见过灾兽,但从宫中了解过来的只言片语以及孙家祥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 灾兽应该是像旱魃之类的东西,区别在于灾兽的属性不同。 不单单是赤地千里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平灾的军队拿来平民乱,就好比拿着大炮炸蚊子。 奢侈至极。 约莫过了半个多时辰,队伍开始接着前进了。 孙国瑞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事充满着好奇,他虽然是此次平叛的主帅,但行军的任何事情基本上都不会告知于他。 不过这些都阻挡不了孙国瑞的好奇,啥消息都不知道没啥问题,等打起来总不可能还被蒙在鼓里吧。 第一次上战场看人厮杀想想都有点小兴奋。 孙国瑞不是那种见不得人死的圣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也越来越喜欢在别人身上找优越感。 皇宫之中,他对那些服侍他的太监宦官从来没有和和气气的,虽然也没有刻意辱骂,但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还是很明显的。 也许正是因为缺少了什么才会想在别人身上寻找什么吧。 可即便如此,每次见到兄长的时候心底也总会涌现一种自卑。 这种感觉很奇特,像是一盏聚光灯点亮在他人头顶,而自己只能隐匿在黑暗中的那种感觉。 孙国瑞并不喜欢这种感觉,但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渐渐的,他对生命的漠视也就更深了,像是一个局外人,不关心,也不在乎。 就像眼下的广平平叛,孙国瑞清楚的知道很多人会死,也许有老的,有年轻的,有无辜的。 但他不在乎,他只想看战场上人们的厮杀。 这种病态的思想放在天玄比比皆是。 位高权重者不会在乎底层百姓的死活,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地位,只在乎自身的荣华富贵。 像梁帝,每年九府的副本样件中记录着勋贵大臣们对底层百姓的剥削,但他不在乎,若不是牵扯到新政变法,那些副本样件会被一直压在九府的府库之中吃灰。 直到有一天,被中枢的大佬们翻出来去吞食压榨者的身躯。 连一国之君,中央大员都是如此,上行下效之下,底下的臣子们只会是变本加厉。

最新小说: 山沟皇帝 史上最强崇祯 北宋:我成了赵佶 王莽撵刘秀 宋慈断案传奇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