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505章 夹谷会盟3

第505章 夹谷会盟3(1 / 1)

鲁定公忧心冲冲,孔子则信心满满,他早与弟子们分析了此次齐鲁盟会的背景,对齐国之求了若了指掌,故此番伴君参会,孔子胸有成竹。 尤其是在近几年,鲁国奉晋国命令,屡次三番主动讨伐齐国,齐国本应该火大才是。 但齐国居然不记仇,反而邀请鲁国参加盟会,这说明齐国有主动向鲁国示好的内在动因。 而且,齐国已公然与晋国翻了脸,去年秋两国爆发了夷仪之战,结果齐国攻占了晋国重镇夷仪。 晋国会坐视吗? 齐晋两国战事一旦开启,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大规模的大国相争局面。 与以往齐国总被晋国教训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拥有一群小弟的是齐国,而不是晋国。 如今,齐国的小弟班子,只差了一个鲁国,所以才会主动向鲁国示好。 既然如此,那这一次的齐鲁盟会,鲁国如果不得到些实际利益,那就是辜负上天给予的大好机会。 至于你们晋国、齐国两大国之间的争霸,那是你们大国之间的事,鲁国作为小国,无论追随哪一家,都有足够的理由。 也就是说,在三桓看来,这次盟会是要承担着重大责任、存在严重的责任追究隐患的一次外交活动。 但在孔子看来,这次盟会,是自己为鲁国争取到极大国家利益、亮相整个春秋外交的一个机会! 这样的机会,咱老孔如果不抓住,那就对不起自己这个高贵的子姓,对不起自己的祖先弗父何,对不起曾经被视为鲁国英雄的父亲叔染纥! 孔子对鲁定公道:“主公,此番齐侯是有诚意的,因为齐国需要鲁国。 这个齐侯,志存高远,欲霸诸侯,且不论其是否成功,臣以为好汉不吃眼前亏,参加会盟,答应齐国要求,但也要有理有礼有力有节。” 鲁定公一阵烦闷,他可不是什么昏君,知道这次会盟的核心利害所在。只是,作为毫无实权的鲁国国君,他只能按着三桓的意思来办事。 如今,这位行摄相事的大司寇孔老夫子貌似非常自信,希望这老头的自信不要是盲目自信。 鲁国新一届卿级领导班子会议,重点商讨了如何参加这次齐鲁夹谷盟会的事。 如今,一切都交给孔子了,那就看看孔子是如何安排的吧。 见大家都一脸愁容的样子,孔子心中暗暗叹气:“鲁国,一直由这帮鸟人在掌权,不衰落才怪。” 孔子正式发言了,他面向鲁定公,恭敬施礼道:“主公,此次赴夹谷参会,于礼仪上,请主公放心,臣定会安排好一切,主公只需要依臣的部署行事就是。 不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自古以来,凡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必须带上足够的军队。 所以,臣以为,这虽是一次和平外交活动,但臣请大司马作好军事准备。同时,请国内诸公卿大夫们,没有特殊情况,都应陪伴在主公身边。” 啊?你个孔老二,就是因为大家不想去,才给了你这个行摄相事的权力,才给了你辅政的机会,才给了你鲁国大司寇的高位。 你却居然要求大家一起去? 孔子心中暗笑,知道你们三桓谁也不想去,所以就提出了两个要求,给你们讨价还价! 果然,只见季孙斯皱了皱眉,犹豫道:“主公,齐鲁两侯会盟,何等高贵,臣理应陪伴主公一同前去。 但是,国内的情况非常复杂,阳虎余孽尚未根除,故臣作为正卿,不宜离国。 臣以为,主公以孔夫子为相,一切均可放心,臣等就负责守国。且外交场合,命令必须统一,臣等参会,不利孔夫子发号施令。” 叔孙州仇也附和道:“主公,季孙上卿所言甚是。不过,臣作为大司马,确实如孔夫子所言,理应为主公配备足够的军队,以保无虞。” 仲孙何忌曾经是孔子的学生,但关键时刻,他必须维护三桓的整体利益,所以,仲孙何忌的意见是尊重老师孔夫子的意见,但国内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坐镇。 最后,仲孙何忌提议,由卿大夫子叔还和若干鲁国大夫一起参会,再拨一支军队作为国君护卫参加夹谷会盟。 齐国,临淄。 齐景公听着来自鲁国的情报人员关于鲁国参加盟会具体事项的报告,哈哈大笑道: “孔丘?他不是在搞教育吗?现在居然成了行摄相事的辅政大夫?真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啊。” 十多年前,孔子就来过齐国,当时自己还想着任用孔子,给予大夫级别的封赏,结果被晏婴给劝阻了。 晏婴认为,孔丘是个人才,知识渊博,知书达礼,学问天下无双,值得尊重。 但学问高深并不见得能治国理政,一个好人不见得是一个好官。 孔子的学说在各国流传,但齐国不能欢迎孔子的学说,因为齐国是现实的,而孔子的学说是做梦一样! 恢复周礼?推行仁政? 那是在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整个春秋江湖都服从一种声音的环境下才可以。 但春秋到了这个时候,列国诸侯需要的应该是富国强兵,应该是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不单单是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至少,不能将文化软实力放在核心位置,而是要抓经济、抓军事,让国家无惧于任何威胁,在这个血腥的春秋江湖活下去、强起来! 所以,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出仕。 后来,孔子在中都治理取得了非凡的政绩,齐景公当时就有些后悔没重用孔子。 晏婴还说,能治理一邑的孔子,不见得能治理国家。甚至,能治理鲁国的人才,也并不见得能治理好齐国! 世情一样,但民情、国情不同,鲁国和齐国虽同处山东大地,但两个国家自建国起的理念就完全不同,开国国君所采取的治国理政策略也完全不同。 当时,鲁国国君文公伯禽实施的是严格的依周礼治国,所以花了整整三年鲁国才算有点眉目。 而齐国国君太公姜子牙实施的是尊重夷族文化,将周朝礼仪与夷族文化有机结合,师夷之长以治夷,所以仅半年就实现了大治。 鲁国,过于追求周礼,尽管一开始国家在周礼的正轨上发展,并成为山东一大强国。 但到后来呢? 现在是不是越来越衰落了? 齐国,追求的是实际利益,所以一直以来齐国的发展势头要强于鲁国,最终成为山东霸主,甚至在齐桓公时代,称霸整个春秋江湖。 如今,春秋江湖的形势,注定了齐国必须坚持走富国强军之路,坚决不能搞儒学教化那一套。 那一套确实有可取之处,但不能作为国策,而最多只能作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之一。 既然不能作为国策,那宣扬儒学教化的孔子,当然不可能在齐国有所发展。 齐景公对晏婴非常尊重,也非常信任,所以他听了晏婴的话后,对孔子就抱有轻视的态度。 只是没想到,这一次,居然是孔子作为鲁定公的辅政大夫前来参会。 对了,能否在不影响两国结盟的前提下,恶心一把孔子? 只要孔子在会盟中表现出尴尬或者惊慌,那必定会失礼。 你孔子是最讲礼的,如果寡人让你失礼,那你岂不是无地自容?那寡人不重用你孔丘是不是英明之举? 想到这,齐景公不禁洋洋得意。可惜,寡人的晏子去世了,否则凭晏子之智,定可将孔子治得服服贴贴。 不过,寡人也是英明神武之主,论智计说不上天下一流,但要阴一把孔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齐景公想了想,将相关人员叫来,吩咐了下去。 夹谷,谷深林郁,松涛绵绵,小溪叮咚,峰峦高耸,涧壑跌宕,神韵独具。不时有山风吹过,激荡在谷中,传来如莺啼般的声响,若即若离。 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齐鲁交界峡谷,一场载入史册的外交活动、一场孔圣人在政坛上的精彩之作,上演了!

最新小说: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