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463章 孔子开除仲孙何忌和南宫阅

第463章 孔子开除仲孙何忌和南宫阅(1 / 1)

子家羁,他的睿智,远见,忠诚,守节,深深打动了读史的我们。 一开始,鲁昭公与子家羁商议要讨伐季氏,但子家羁表示了反对。为了让鲁昭公放心,他从此就居于鲁宫,以免此等大事泄露。 结果,正如子家羁所料,鲁昭公讨伐季氏反而遭到惨败,不得不流亡。 鲁昭公流亡去了齐国,子家羁苦口婆心劝他,不要把希望寄托于齐国,而要第一时间求晋国相助。 但鲁昭公不听,结果齐国只是给鲁昭公画了一个大饼,搞了一出虎头蛇尾的闹剧,根本没有真心帮助鲁昭公回国。 就在叔孙婼调停鲁昭公和季孙意如矛盾之时,子家羁再次苦劝鲁昭公第一时间回国。 但鲁昭公又不听,最终失去了国内支持力量,不得不靠着齐国勉强在郓邑支撑。 再到后来,鲁昭公终于听取了子家羁的良言相劝,赴晋国求助。 但由于晋国已经轻视鲁昭公了,鲁昭公仅仅努力了一年又失去了信心,再次求助齐国。 子家羁就一直劝鲁昭公别对齐国抱任何幻想,结果鲁昭公果然不被齐国待见。 直到这一次,鲁昭公获得了最后一次回国当国君的机会,子家羁再次劝鲁昭公放下架子,先回国再说。 但鲁昭公仍不能把握机会,最后,子家羁献策让鲁昭公偷偷溜走,但此时鲁昭公已经不可能回国了。 子家羁被后人赞誉为富有远见的智者,但他所辅佐的鲁昭公实在是一堆扶不上墙的烂泥。 突然想起后世一个人,阿斗,扶不起的阿斗。 别了,鲁昭公。 别了,子家羁。在三桓当政的鲁国,对鲁昭公忠心不二的子家羁自然不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了。 但是,在鲁昭公流亡国外的长达八年时间里,除了子家羁、臧孙赐等人忠心追随鲁昭公外,还有一个人,也毅然走出了鲁国,奔赴国外。 他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帮助自己的国君回到鲁国。 这个人,正是孔子。 我们讲鲁昭公的故事,已经将自公元前517年至公元前510年这长达八年的鲁国政坛主要故事给讲了。 但在政坛之外,还有孔子,也在春秋舞台掀起了属于他的风云。 鲁昭公起兵讨伐季氏,最后失败逃亡去了齐国的时候,孔子正在给他的学生讲课。 这个时候的孔子,年仅35岁,但他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课程体系。虽说还不完善,但已经足够当时的弟子们学习了。 这套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着培养“文、行、忠、信”四方面的人才,设立“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这四门学科。 当然,孔子的学识太渊博了,再说也没有关于这四门学科具体包含了哪些必修课,我们也不好妄言。 但从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对每一名弟子都并非要求这四门学科尽皆精通。 对有的弟子,孔子只要求掌握一门就足够了。甚至对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具体教育内容,孔子对于不同的弟子要求的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对某事的看法,孔子根据弟子的个人特点,给予不同的解答。 据说,仲由和冉求都曾经向孔子请教过一个问题,具体讲就是如果手头有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想法,是不是应该立即付诸行动。 当时,孔子对仲由是这样说的:如果家里还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都认为可以,那才可以立即付诸行动,哪能想到一出就是一出,随便就去做呢? 而对冉求却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不去做?有了好的想法,如果不立即付诸行动,那还要想法做什么? 这下把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给搞糊涂了,他直接问孔子:“夫子,这算什么?夫子给子路和子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指导意见,让他们怎么做?” 孔子看了看公西华,笑道:“按老师讲的做啊。子路这人,性格毛躁,遇事轻率,他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不见得是真的好想法。 所以应该多请教他人,要三思而行。他需要的是控制。 子有这人,果断不足,谨慎有余,他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好的想法,那应该是深思熟虑过的。 所以子有应该立即付诸实践,不能让想法总是只停留在想法层面。他需要的是激励。” 这是一个很著名的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践。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忠君是其中一方面重要内容。 这也是孔子希望天下诸侯都能克己复礼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公元前517年发生的鲁国内乱,让孔子对鲁国大失所望。 在孔子看来,连国君都被赶走了,这样的国家已经彻底抛弃了忠君思想。 在这场鲁国事变中,孔子尤其对自己的两个弟子非常失望,那正是孟氏家族的两位大佬,仲孙何忌和南宫阅。 当时,鲁昭公率人围攻季府时,孟氏家族在观望了一阵后,终于选择救季氏而反国君,这让孔子非常生气。 据说,消息传来,孔子当时就失了仪态,将一卷正在读的竹简重重摔到了案上,气愤道:“哪能去攻击国君呢?再怎么样,都不能攻击国君!这两人,不再是丘的弟子了!” 将对仲孙何忌和南宫阅的愤怒发泄了一通后,孔子冷静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曾经的鲁国,是全世界最讲礼仪的国家。自己开办私学,招收弟子,正是借此政治背景,这才有了来自列国诸侯的弟子慕名前来学礼。 但如今的鲁国,却成了全世界最践踏周礼的国家。周礼的核心之一,就是忠君。 但鲁国却出现了权臣驱逐国君的情况。自己该怎么办? 难道国家成了这个样子,自己还在这里厚颜无耻地宣扬礼教文化? 礼教如果不能让国家安定,那还有推广的现实意义吗? 不,鲁国出现这样的严重问题,正是礼教得到了废弃之故! 孔子坚信礼教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自上而下人人都遵循周礼,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导致今天鲁国这样的情况发生。 但这仅仅是道理,现在的鲁国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根本不讲道理,不讲礼仪! 说穿了,鲁国废弃了礼教文化。 所以孔子很伤心,因为自己的礼教文化在鲁国根本无法推行下去了!

最新小说: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