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255章 丘甲兵制

第255章 丘甲兵制(1 / 1)

由于鲁国参加了断道之盟,并讨伐了杞国,这让齐国很火大。 每个鲁国人,都感受到了来自齐国大兵刀锋的寒气。 先君宣公之所以病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你齐国佬的压力给压死的! 为应对齐国威胁,鲁国先是赴楚国求援。 但大家都清楚的是,楚国因为楚庄王去世忙于国丧,根本不可能来帮助鲁国。 唯一能够帮助鲁国的是晋国。 鲁国也派人出使过晋国,而且得到的消息是令人振奋的。 晋国表示,不会放任齐国乱来,更会坚决保护好象鲁国这样对晋国忠心的小弟。 但所有的鲁国人也都知道,晋国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忽悠派。 嘴上讲得蜜一样甜,但不能傻呼呼地真将全部希望放在晋国人身上。 那怎么办? 季孙行父一口气采取了四大措施: 第一大措施,再次派人出使晋国。 这次派出的是大司寇臧孙许。 臧孙许,卿大夫,世袭大司寇,臧氏家族宗主,鲁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贤大夫臧文仲之子。 臧孙许赴晋国,肩负的使命有好几个: 一向晋国报告相关事项。 鲁国先君鲁宣公薨了,现任新君为黑肱,正在主持国丧大礼,所以不能亲自前来朝见晋侯。 当然,他不可能对晋景公报告说,现在的鲁国国君为鲁成公。 因为所谓鲁成公,是必须等他去世后,后人给了他这个成的谥号才有的称谓。 我们在读一些关于春秋方面的书,有时会发现作者不够严谨,居然会出现“齐桓公您好”、“我们的国君楚成王派我来对你们说”之类的,真是啼笑皆非。 二向晋国报告鲁国的东门氏家族因为曾经犯下杀嫡立庶的罪,被鲁国人民给驱逐了。 鲁国的卿大夫班子成员,分别是谁谁谁等。 鲁国坚定地跟着晋国尊王攘夷,奉晋国为中原诸侯联盟盟主,重申断道之盟精神,为天下和平大义作出贡献云云。 三向晋国报告齐国的野心。 齐国虽然口口声声说加入断道之盟,但那是表面上的。 晋国务必要堤防这个阳奉阴违的山东诸侯。前不久,齐国讨伐了断道盟会盟约国邾国,邾国被打残了。 而且,据可靠消息,齐国正在联络南蛮楚国,意欲对中原诸侯不利,破坏中原诸侯联盟国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晋国的国际地位。 对了,鲁国虽然已经作好了应对齐国入侵的准备,但鲁国仅两军,军事实力不足。 一旦齐军入侵,单靠鲁国自身的力量难以自保,请求晋国务必为鲁国主持公道。 鲁国春秋史上,臧氏家族的大佬们口才都是一流中的战斗机。 晋景公听着频频点头。 为了让鲁国放心,晋景公与臧孙许在晋国重镇赤棘举行盟誓。 这是一次高调的盟誓。 两国向全天下宣布:鲁国是晋国忠实的盟友!谁敢欺负鲁国,那就是在挑战晋国,晋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季孙行父对臧孙许此次出使晋国取得的外交成果非常满意,但前面说了,鲁国不能一味依赖晋国,鲁国自己也得有具体措施。 这便是季孙行父果断采取的第二项重大举措:实行丘甲制。 季孙行父一直在研究晋国如何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个课题,他认为,晋军的强大,除了军事行动常态化,军队战斗力强,作战经验权其丰富外,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是一个重要基础。 想当年,晋作州兵,保证了兵源,所以晋军从原本的两军,扩大到三军,甚至到后来还扩充到了六军! 这六军,由于实施的是州兵制,所以国家因此而耗费的军费并不多,晋国从而一直保持了强大的军队。 相反,鲁国曾经也有三军,但由于国库匮乏,难以维持军费开支,故在鲁文公时代裁撤了一军,只剩下了两军。 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如何跟强敌玩? 既然你晋国可作州兵,那咱鲁国有样学样。 公元前590年3月,鲁国全面实施丘甲制。 丘,指的是定居点,也可称州、郊、遂、虚等,即有人口聚集的地方,但没有城墙。 对应的,是由围墙围起来的城、邑、都。 甲,即甲士,就是士兵。 但这个士兵,跟晋国州兵制度的士兵有所不同。鲁国的丘甲,必然是带甲的士兵。 这个带甲,不单指穿着甲衣,还有武器、战车、战马等! 于是,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鲁作丘甲,指鲁国实施了在定居点征兵和军赋的制度。 我们在讲晋国时,对晋作州兵作了详细的解释。 关于国家征兵,放到现在,貌似很好理解,服兵役是公民一项义务,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得报名参军。 但春秋时期,参军绝对不是公民的什么义务,而是一项权利,是一项仅仅由贵族阶级才拥有的权利。 这个贵族阶级,主要的便是士和大夫级别的人,即国人。 也就是说,参军入伍,当时是一种身份与权利的象征,并不是你格斗技能好、身体素质强,你便可以报名参军。 当兵是不报名的,而是点名的。被点到的,不是士大夫,就是都城里的国人! 都城外的农民,还有住郊外的野人,那是没有权利参军的。 也就是说,那些没有被城墙围起来的州、丘、郊、遂、虚等定居点上的人们,不是国人,没资格为国家而战。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战争的形式、目的、意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春秋江湖少不了战争,战争也少不了谁被灭了。 这个被灭,并非是这个诸侯国的领土全部被占领了,而仅仅指都城被攻破并被占领了。 所以春秋时总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史料往往会记载哪个国家被灭了,但过了一会儿史料又出现了这个国家的名字。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国家的国人们到了另一个地方建立了一个都城,这便算又重新建立了这个国家。 这便是周王朝分封制下的一个现象。 因为分封的不是一大片国土,而是一个都城,以及都城外多少土地,仅此而已。 大国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决定的是都城的大小,而非整个国土面积。 笔者有个观点,这个里,可能并非面积长度,而有可能指人口规模。 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即,一里相当于25户。 从分封的意义来讲,当时全世界的土地那么多,有大量的不毛之地。 但人口却极为缺乏,相比于土地,人口的意义更大。 天子要封给大臣的,应该是按人口计量的土地,即百里相当于分给大臣2500户的人口。 初期的战争,没有什么边境摩擦之说,而是进攻到都城了,才叫被侵略! 但时代不同了,象晋国这样的大国,经历多年努力,疆土扩大很多,尤其是灭了很多国家,象虢国、虞国、魏国等等,这些诸侯国原本都有都城的,都城往往都是繁华的。 外敌入侵,尤其是当时晋国所处戎狄地带,已经不再将入侵点放到晋国的都城绛都了。 此外晋国还有曲沃、翼城、屈城、浦城等等都是较大城市,戎狄骑兵呼啸而来,随便哪个城市都可以去抢掠。 随着经济发展,甚至连城市都不需要去,去一些规模较大的定居点便可以抢掠! 军队的职责,已经不能仅限于保卫都城了。 军队必须保卫整个晋国,那便必须保卫整个晋国的城市和定居点! 这意味着,晋国需要更多的士兵。 如果仅仅靠国都的士、大夫级别的国人来组成军队,那远远不够用了。 更何况,晋国自身也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 那,现在既然有这么多的都城和定居点,为何不让这些地方的人参军呢? 所以,晋国的改革便是将参军的权利下放到定居点上的居民! 毛想想好了,这将会使多少人获得这个权利? 州兵制度是晋国的国家需要,也是各定居点中的士大夫们的需要。 尤其是各城邑、各丘州上的大夫们,他们也渴望拥有自己的军队! 所以,晋国的州兵制一公布,全国积极响应。 一时间,晋国兴起了“参军光荣”的征兵热潮,极大扩充了地方部队,为后来晋国三大车兵兵团和三大步兵兵团的建立奠定了兵源基础,也奠定了此后春秋江湖晋国数百年称霸的基础! 那是五十年前的晋国的州兵制。 现在五十年过去了,鲁国同样面临着兵源问题,那不也可以参照吗? 所以,鲁国实施了丘甲制。 而且,鲁国不但考虑到了兵源问题,还考虑到了军费问题。 不管如何,国家军队的数量增加了,军费也得大把大把的增加。 养军队是不容易的,不给士兵配套好武器装备以及战马战车,这样的军队没什么战斗力。 所以,季孙行父提出的丘甲制,必须实现增加兵源与保证军费的双重目的。 以丘这样的定居点为单位征发来的士兵,都不是直接由国家调配,而是由丘所在的贵族大夫负责日常管理。 只有当国家有需要时,才正式编入军队。 即这些人不是常备军,也不由国家供养,只是在战时临时调用。 这意味着,鲁国的国家财政,不需要负责供养这些士兵,也不负责这些士兵的武器装备。 这些士兵在平时,仍旧是平民,只在战时才成了士兵。 也就是说,相比鲁国现有的两军常备军,这些士兵就成了卿大夫们的私兵! 鲁国的卿大夫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武装。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以三桓为主要力量的鲁国卿大夫,因为前年开始实施的初税亩制,经济实力得到增长。 因为今年的丘甲制,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军事实力得到保证。 又因为今年的消弱公室力量,政治实力得到极大增强! 鲁国,完全进入了由三桓势力为代表的卿大夫掌握整个鲁国政坛的时代!

最新小说: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 火枪洗明路 云落流霞映山天 黑龙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