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192章 曲线交好楚国

第192章 曲线交好楚国(1 / 1)

好了,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第二代宗主公孙敖,我们就讲到这里。 不过,我们这段时间只讲了公孙敖,已经将鲁文公时代的鲁国历史,跨越了十来年了。 我们得将有关情况给交待一下,历史年份就定在公元前619年吧。 公元前619年,鲁国国君当然还是鲁文公,公孙敖为了自己的爱情,飞蛾扑火般扑走了,其子仲孙谷虽继承了公孙敖的一切。 但由于公孙敖在后期乱来,所以孟氏家族遭到了很大的打压,暂时很多重特大事务就被叔氏和季氏给负责去了,但在地位上现在沦为三桓之末位。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把鲁国政坛上的几大牛人排一排位的话,国君鲁文公以下,依次是臧孙辰、公子遂、叔孙得臣、季孙行父、仲孙谷。 从这个架构上讲,公室力量、贤大夫力量、三桓力量相对较为平衡。 但这个平衡很快会被打破,因为臧孙辰将于公元前617年去世,三桓势力得到加强。 这些事,我们再过一段时间再讲。 之所以要提这档子事,是因为鲁国在接下来的春秋舞台上,慢慢地不再是鲁国公室在主导着鲁国,而是三桓势力在主导。 三桓势力是如何一步步把控鲁国朝政的,这是我们这本书的一个脉络,我们当然得不厌其烦予以详细介绍。 我们先看看国际时局,然后再从中分析鲁国此时应有的对外政策。 这段时期的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讲晋国,中原诸侯联盟盟主,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晋国自晋文公于公元前628年去世后,继位的晋襄公就碰上了一大堆事。 先是与秦国的关系,两国从姻亲盟国变成了仇敌。 自公元前627年以来,两国先后爆发了崤山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等一系列战事,晋国终于牢牢地在西线树立起一大强敌,秦国。 从此,晋国的强敌主要是三个,一是西方的秦国,二是南方的楚国,三是周边的戎狄。 晋国的春秋历史,有一个主线,就是与这三大强敌斗争的历史。 秦国的强悍国君秦穆公于公元前621年去世了,秦康公即位。 这个鲁国可以暂时不用多理会,因为离得太远,不需要多顾及。 鲁国需要顾及的是晋国和楚国。 晋国的事还没完。 晋国与秦国结了仇,但总体保持着战略优势。 于是,晋国继续打击戎狄武装。 公元前627年,晋国发动箕地之役,收拾了戎狄武装其中的一支,白狄。 在箕地之役中,晋国中军元帅先轸战死。 本来,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军元帅这个职位,直接由先轸之子先且居担任,但先且居英年早逝。 终于,为了这个职位,晋国内部爆发了严重的权力斗争。 结果,功勋卓著的狐氏家族在权力斗争中落败,晋国赵氏家族崛起,两大世交家族成了权力斗争的对立面。 随着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的日益激化,晋国阳氏家族先淡出晋国政坛。 同时,晋文公时代狐偃、狐毛、赵衰、先轸、先且居等一大堆牛人相继离世。 晋襄公不得不裁撤五军为三军,又回到了中军、上军、下军这三军编制。 这样的军事体制改革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一是由于人事问题,围绕着三军六卿由谁来担任这样的问题,势必引发新一轮的权力斗争。 这样的权力斗争,一直是晋国最大的国内政治问题。 二是由于裁撤军队,给列国诸侯一个感觉:晋国开始衰弱了! 鲁国当然不敢作多想,哪怕晋国只有三军,仍旧是强大得可怕。 但楚国呢? 楚国就觉得有必要抓住机会与晋国争一争雄了。 于是,公元前622年以来,楚国先后灭了六国、蓼国、江国等淮水一带的诸侯,并收服了陈国、蔡国等国。 鲁国,必须要重视了。 显然,晋国不能明着得罪,楚国则不能明着交好。 既然不能明着交好,那就暗着交好。 如何暗着来呢? 对,那就是楚国眼下的小兄弟陈国。 鲁国与陈国也就是在鲁庄公时代才开始外交关系的,当时鲁国接纳了陈国内乱中逃亡的一位陈国公子。 后来,陈国还因此派出行人赴鲁国聘问,从此两国有了关系。 到了鲁僖公时代,鲁国执政上卿公子友就与陈国的交情非同一般,甚至打破了大夫无外交的惯例,与陈国公族大夫有着极好的交情。 这个交情的结果,到了现在季氏家族第三代的季孙行父了,仍旧在继续着。 季孙行父当然得继续交好陈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联姻陈国。 当然,这个联姻,是基于陈国是妫姓诸侯,鲁国是姬姓诸侯,异姓可婚。 而且,不是国家层面的联姻,而是大夫层面的联姻。 但是,哪怕是这样的联姻,鲁国必须小心再小心,生怕惹晋国生气。 为了避免晋国猜忌,鲁国想到了卫国。 卫国国君卫成公在晋国先君晋文公时代,卫晋两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晋文公死后,卫成公才完全归顺了晋国,成为晋国的铁杆盟友。 历史上,卫国与陈国的关系是巴铁般的关系,两国可以说是同盟了几百年。 尤其是中原列国诸侯以宋国为主导时,宋、卫、陈、蔡这四国同盟也是牛哄哄的。 而鲁国与卫国的关系是相当不错,尤其是城濮大战前,鲁国还出兵帮助卫国抵抗晋国。 当时的国君仍旧是这个卫成公,卫成公当然也是记着鲁国的好。 现在两国都在晋国同盟圈内,关系自然是好的。 既然卫国与鲁国关系不错,且大家都在晋国同盟圈内,陈国是卫国的传统盟友,虽现在归顺了楚国,但鲁国去交好一下陈国,晋国应该不会有多大意见。 那就这样吧,派人去陈国聘问。 但明着直接去聘问也有风险,那就将季孙行父欲赴陈国下聘礼的事结合起来吧。 具体就是由季孙行父明着去陈国娶老婆,带便向陈国聘问! 就是这样一套逻辑: 鲁国欲向楚国示好,就通过交好楚国小兄弟陈国的形式来表现。为不敢得罪晋国,鲁国以卫国为中间。 鲁卫本是同盟,卫国为中间没有问题,晋国也不会有意见。 为交好陈国,却不敢明着聘问,于是想出了大夫联姻的方式,顺便聘问。 唉,鲁国,真的不容易,办点事,都得看晋国脸色。 而这样的模式,鲁国夹在晋楚两强争霸中,长期表演着。 这肯定是累的,但也许习惯了就好。 一句话,鲁国的对外方针是:小心谨慎,两不得罪! 这里,季氏家族宗主季孙行父就此首次亮相鲁国政坛。 接下来,他将在鲁国政坛上频频亮相,成为鲁国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最新小说: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