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83章 别了,文姜

第83章 别了,文姜(1 / 1)

噩耗传来,鲁庄公顿时悲痛得背过气去。 鲁庄公的伤心欲绝,那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可以说,在鲁庄公自公元前694年以年仅12周岁继位鲁国国君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完全靠着母亲文姜的全力辅佐,才稳固了自己的君位。 那个时候的自己,可谓是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父亲猝死于齐国后,国内关于母后的风言风语四起。 自己虽然贵为国君,但无权无势,多么无助。 好在父亲桓公排名最小,否则自己有一位叔叔的话,那这个国君之位哪里还会轮到自己? 鲁国在历史上可是实施着兄终弟及和嫡长制相结合的君位继承制度。 母后不得不滞留齐国,但她从来未离开过鲁国,她的内心一直装着鲁国,装着寡人。 她不断联系国内各公卿大夫,指点寡人给予公卿大夫们更多权力,教导寡人无论如何都要低调为人,这才稳固了这个君位。 外患,则是当时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对鲁国虎视眈眈。 母后忍辱负重,借着与齐国先君齐襄公的兄妹感情,为鲁国争取到了多少利益? 尤其是齐国在强势灭了鲁国传统盟友纪国后,如果稍有不慎,按那位齐襄公的作派,如果不是母后的努力,极有可能趁势侵占大片鲁国国土。 母后给自己提出的交好齐国的外交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甚至在齐襄公被弑杀后,齐国陷入内乱,也正是母后提出立即扶持公子纠回齐国继承君位。 如果不是上天眷顾公子小白,那公子纠一旦为齐侯,鲁国的利益大了去了。 母后为了鲁国为了寡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她甚至从来没好好享受过作为鲁国太后的安逸富足高贵的生活,她一直在奔波,奔波在列国诸侯中。 她要求寡人做到礼待公卿大夫、善待黎民百姓、多行惠民之举,鲁国这些年可谓是全面发展,国力军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甚至可以说,这是鲁国的综合实力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之时。 只可惜,山东还有一个齐国,齐国的改革发展太强悍了,其综合实力远远超过了鲁国。 所以母后再三强调,必须与齐国睦邻友好,必须强化对齐关系,必须紧紧追随齐国。 现在,母后薨了。 今后,寡人治国理政,没了母后的辅佐,这叫寡人该如何是好? 鲁庄公悲痛万分,一连几天闭门谢客,也不上朝。 鲁国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极具孝心的国君,孝在春秋时期,那是最令人称道的礼仪。 唉,国君伤心至此,不少鲁国人都非常伤感。 鲁庄公仅仅是关在屋里伤心痛哭吗? 不,他要考虑深层次的事。这个深层次的事,当然是母后的事。 这至少涉及两件大事。 一是关于文姜灵牌上的名字问题。 二是关于文姜以什么样的规格下葬问题。 在春秋时期,一国国君夫人的名字往往是夫家的谥号或者姓氏加上娘家的姓。 如周宣王的夫人宣姜,周宣王谥号为宣,夫人来自齐国,齐国国姓为姜,故记为宣姜。 又如郑武公夫人武姜,郑武公谥号为武,夫人来自申国,申国国姓为姜,故记为武姜。 谥号始于大周王朝,盛行于春秋战国。但到了秦始皇时,这位牛气冲天的大人物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下令废除。 所以秦朝两位皇帝都没有谥号,只有秦始皇、秦二世这样的叫法。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才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是对天子、诸侯、卿大夫这种对有一定身份一定地位亡故者的盖棺定论。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公卿大夫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由治丧委员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往往一两个字简洁又高度概括人物生平。 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 如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到了清代努尔哈赤的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奇葩一朵。 谥号一般有三等,上谥、平谥、下谥。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 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之才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悼表示大有作为但英年早逝等。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 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惠表示平庸无为等。 但不是谁都有权享有谥号的,周礼规定,唯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到了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这叫官谥,是由官方认定的。 后来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是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对鲁庄公来讲,母后的灵牌上的名字应该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父亲鲁桓公的谥号是桓,那来自齐国的母后的名字就非常清楚,桓姜。 但是,据说鲁国公卿大夫们为此事争得很凶。 有的家伙居然重提二十二年前那档子事,认为母后在父亲桓公薨于齐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配跟父亲桓公的桓谥,应该换一个字。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母后为鲁国作出过巨大贡献,应该按规定跟从父亲桓公的桓谥,即桓姜。 两方意见都有道理,两方牵头的都是鲁国权贵,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 鲁庄公当然是恨透了那帮到现在还要说母后闲话的家伙,想当年,母后与先父桓公在齐国的事,没有任何证据反映母后是有责任的! 哼,想让寡人在母后去世后给母后一个不公正的名字,休想! 寡人不但要为母后争取她应该得到的一切,还要给予更高的礼遇,让鲁国人民世世代代记住母后! 鲁庄公已经有了主意,这个主意当然还是围绕着文姜以何种规格下葬这个问题的一并解决。 按理,文姜作为鲁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集当今鲁侯生母和上任鲁侯夫人这样高贵身份鲁国太后,死后当然以君夫人的规格下葬。 但是鲁国有人以文姜必须要为当年鲁桓公猝死于齐国一事负责为由,提出了降低葬礼规格的意见,甚至还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 所谓文姜必须负责,意味着文姜是曾经犯过罪的。 犯过罪的人,怎么可能享受原先的待遇? 哪怕是死了,也要降低这个丧葬待遇的! 鲁庄公鼻孔里哼了一声,他静静看着这场鲁国公室貌似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礼制危机,沉着写就了一帛诏书,盖上鲁国公章后,命人立即实施! 这是一份关于鲁国大赦的诏令,鉴于太后不幸去世,国君宣布全国大赦! 全国大赦,意味着连已经犯过罪的、此时在服苦役或者关在监狱里的人,都释放回家了,何况文姜这位根本没有证据证明犯过罪的鲁国太后? 鲁国大赦诏令一颁布,所有围绕着文姜的不利舆论立即消散,大家开始讨论起文姜为鲁国作出的巨大贡献来。 文姜的丧礼,就严格按君夫人的规制来办。 鲁庄公让社会舆论发酵了一段时间,亲自主持召开了母后定名的重要会议。 已经不再有人反对用桓姜了,但是鲁庄公却提出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名字:文姜! 文谥,从谥法上讲,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鲁庄公给出的理由如下: 第一,太后勤于诗书,学问渊博,随口成章,试问配不配得上文学才情一流? 第二,寡人少年即位,太后倾力辅佐,抓经济强国力,抓军事强军力,助寡人周旋于大国诸侯,助鲁国发展壮大。 试问这样的治国理政能力,算不算经天纬地? 第三,太后助寡人治国,总不忘敬天畏地,不忘时时祖祭,守王朝礼仪,亲近百姓,恩抚下人,善待臣工,不用说国人皆感其德,列国诸侯更是人人夸赞。 这样的太后,是不是道德博厚? 谁都没有意见! 因为这个时候,鲁国上下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回忆起文姜为鲁国所作出的贡献,都统一了思想: 这确实是鲁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一位君夫人! 是的,笔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以说,鲁国就是在文姜辅助鲁庄公治国理政的这段时期,堪称是春秋时期鲁国最辉煌的时期。 文姜辅政,大展其才,表现了过人的政治、外交、军事才能。 史料记载,文姜教导鲁庄公注重任用贤臣,发展生产,加强军备,爱护百姓。 她经常代表鲁国出使列国诸侯,表现出超强的外交能力,为鲁国争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让鲁国安心发展,鲁国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 鲁国国力和在列国诸侯中地位的提升,离不开文姜的辅政之功。鲁国人民也逐渐从对太后文姜的非议转为对她的褒扬。 毕竟,她的辅政给鲁国带来的人民安居乐业、鲁国上下同心同德、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是有目共睹的。 鲁国,也从一个人见人欺的弱国,逐渐变成军事、经济强国,甚至在诸侯战争中屡战屡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评价是珍贵的。 人民群众对文姜的褒扬文字,甚至被后来的《诗经》所记录,甚至还被外国人传诵。 如在日趋衰落的郑国,人民群众开始反思起这位本可作为他们国母的齐国公主,也在《诗经》里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文姜曾经受尽了失德的历史斥责。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她就如同一只凤凰,经历了涅槃后终于在春秋江湖以令人赞叹的形象重生,展现了一个女人的智慧、勇敢和才能。 所以,希望那些只知道把文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称她为淫妇、拿着她是中国历史上搞乱伦的典型的人,冷静一点,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文姜吧。 被笔者认定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就这样告别了春秋江湖。 春秋四大美女,按其出场顺序,笔者的概括是楚国息妫、鲁国文姜、晋国骊姬和陈国夏姬。 有人说,怎么不算越国西施? 西施当然是春秋末期第一大美女啦,但是西施的地位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个称号,要比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不知高大上多少倍,属于高级榜。 那就不要来挤占低级排名榜了。 西施的故事,是我们这套春秋列国风云系列中吴越风云里的重头大戏,值得期待哦。 再见了,文姜,你放心,鲁国人民原谅了你,他们永远记住的,是你对鲁国人民的贡献。 你也完全可以放心,鲁国在你的同儿庄公的治理下,应该会越来越美好!

最新小说: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