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66章 齐鲁长勺之战3

第66章 齐鲁长勺之战3(1 / 1)

那长勺之战呢? 鲍叔牙为帅的齐军,当然也想当然的认为最讲周礼的鲁军,一定会严格按照周礼来打这场仗的。 乾时之战,貌似鲁军就是这样打的。 但鲁军真这样打了吗? 鲁庄公的战争理念里,当然也是这样的。 但是曹刿可不这样想,因为他知道,鲁国实在是输不起这场战役了。 自己既然出山入仕了,那就必须帮助主公打胜这一仗。 于是,他摒弃了所谓的战争礼仪,他要用自己的方法打这场仗。 所以,曹刿在齐军发起进攻时,命令按兵不动。 这下可把鲁军将士给急得不行,不少将士憋着一股子气,他们早就对齐国人恨之入骨了。 想当年,齐国来请求鲁国帮助送公子纠回国即位,结果又出尔反尔,还在乾时之战打败了鲁军。 不少鲁军将士牺牲在乾时,此时的鲁军将士中有不少是当时牺牲将士的兄弟亲朋,早就想报仇了。 但是,主公的命令是不得出击,那就先忍着吧。 鲍叔牙发动的第一次冲锋,落了个损兵折将的结果。 他鸣金收队,想想可恨,再次擂鼓冲锋。 与上次一样,鲁军依然采取守势,就不跟你齐国佬玩命。 结果当然也是一样的,在吃了一顿箭雨后,齐军扔下一批将士再次退回。 曹刿对鲁庄公道:“主公,齐军很快将发起再次冲锋。这一次,请主公下令全线出击吧。” 齐军退回后,也不作什么休整,连连受挫的鲍叔牙见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看来鲁军是被咱打怕了。 好吧,咱就再冲再打,不信打不趴你。 于是,齐军发动了第三次冲锋。 这一次,齐军将士都认为鲁军只会固守,只会弓箭,便摆出一副挡箭的样子前进。 曹刿看着齐军冲杀过来,沉着道:“主公,擂鼓迎击,命将士们全线出战!” 鲁庄公早就憋足了气,亲自擂起战鼓,下达了攻击命令。 鲁军将士也早就卯足了劲,闻令后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挡。 齐军一时哪会想到原以为龟缩不敢迎战的鲁军居然如此凶猛? 齐军顿时被打懵了。 而鲁军将士则同仇敌忾,猛打猛杀,齐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全军败退。 鲁庄公见鲁军取得大胜,喜不自禁,传令追击。 曹刿忙道:“主公,不急。” 言罢,曹刿登上车顶远望齐军败退的样子。 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曹刿认定齐军并非使诈,是完完全全的溃败,就对鲁庄公道:“主公,全力追击齐败军!” 于是,鲁庄公命鲁军猛打猛追! 冷兵器两军对阵,讲的便是一个气势,齐兵气势既溃,任你将官怎么喝斥,已是阻无可阻,士兵们恨不得多长两条腿,跑得快点。 追赶了一阵,远远见齐军败逃出了鲁境,鲁庄公才鸣金收兵。 齐鲁长勺之战,以齐军大败鲁军大胜而告终,鲁庄公在曹刿的谋划下,以少胜多,给齐国以沉重打击! 这一战,鲁国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终于报了乾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 鲁庄公感慨万分,战后,他问曹刿道:“若非先生谋划,寡人着实难以取胜。 但是,为何一开始,齐军都发起冲锋了,先生却阻止寡人擂鼓冲锋呢?” 曹刿微微一笑道:“主公,两军对战,全凭将士们的勇气,勇气源于士气。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这就是取胜的秘决啊。” 鲁庄公明白了,他对众将士道:“先生讲得好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这正是士气高下之别。 敌军在第一通鼓时士气大振,冲锋前来,我军避其锋芒。 第二通鼓时士气犹存但已是锋芒受挫,我军再避示弱。 到了第三通鼓时,敌军不但士气全消更有轻敌之意。 而我军呢,我军一直鼓着士气,第一通鼓响,士气大振,所以取得了胜利。 先生真乃神人也。但是,寡人尚有一问,明明齐军败退,为何不立即追击呢?” 曹刿正色道:“齐国乃大国,国力强于我们鲁国。昔日乾时之战,齐军多次埋伏,才致主公陷入包围最终落败。 臣正是担忧齐军恐有埋伏,故谨慎用兵。 故臣登高而望其战旗,下车以观其车辙。 臣见齐军车辙之痕混乱,主帅战旗倒下,兵士逃跑惶惶,认定是真正的溃败,不可能有伏兵,这才可以放心追杀。” 鲁庄公听后,对曹刿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长勺之战,作为鲁国春秋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场经典战役,难道就这样讲完了,有点舍不得。 长勺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如果单从战役的效果来讲,完全不亚于与后来的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这还是一场创造了中华成语典故一鼓作气的战役,一场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中学必修课的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从战役规模上讲并不大,仅仅是是鲁国抵抗齐国侵略的一次战役,但我们却看到了战略防御的方针。 路线方针是指导性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东西正确了,后面的执行起来就顺利了。 伟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就了中国战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伟人还精辟地分析了这个指导方针的具体执行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即取信于民。 第二阶段是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即敌疲我盈之时。 第三阶段是追击开始的时机,即辙乱旗靡之时。 这就是伟人,难怪能够成就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成为运筹帏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战术家! 他总是能够把古人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正确的军事理论,并以此去指导具体战役的指挥,无往而不胜也。 在这次战役里,曹刿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在敌人张牙舞爪耀武扬威时,他知道敌强我弱,首先要消弱敌人士气,而激昂自己士兵的士气,从而化劣势为优势。 在敌人挨了闷头一棍开始溃败时,曹刿知道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不能轻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他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有人也许要搞脑子,说这样很可能丢失最佳的追击时机。 当当事后诸葛亮谁都会,要搞清楚,那是在你死我活见血见肉的战场,有时付出些时机代价是必要的,这也是鲁军取得完胜的一点机会成本而已。 但是,万一真正中伏呢? 那鲁国极有可能再次遭受打击,从而象遂国、纪国等诸侯一样,被齐国所灭也说不定哩。

最新小说: 山沟皇帝 史上最强崇祯 北宋:我成了赵佶 王莽撵刘秀 宋慈断案传奇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