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都市生活 > 灵性蒙古高原 > 第366章 城市积疾

第366章 城市积疾(1 / 2)

三七三、城市积疾

书接上回:

下了一天一夜的暴雨,城市内涝严重,很多街道都被洪水淹没,轿车、摩托车、行人都无法通行。

东葛路和古城路的地势比较低洼的街道积水有一米多深,山丹乘坐的63路公共汽车如无畏的勇士在大水中行进,车身侧卷起层层波浪,如船行海中。

看到人行道一个男子,洪水及腰,倔强地推着一辆自行车,艰难地前行。一堆抢险的消防兵在用长长的杆子探测、寻找下水井盖,一个被急流掀开的下水井入口处,洪水打着璇儿倾泻而入,几个交警穿着雨衣在维持秩序,把试图通行的行人劝阻、改道思贤路。

有几个不听劝阻的大爷大妈,拉着手非要通过上百米长的积水,到对面的飞凤菜市去买菜。警察人手明显不够,抵不住大爷大妈口水横飞、理直气壮地说他们不怕,死了也不用警察管……绕道思贤路要两个小时以上时间,他们宁愿涉水也不想绕路,中午孩子们要回家吃饭,他们耽搁不起时间。警察拦不住便只好摇着头放行,嘱咐这群固执的大爷大妈慢慢走、探实脚下的地皮再落脚。大爷大妈们突破警察的“防线”,一边走一边得意地叨叨:又不是第一次内涝?哪一年不内涝个三次、两次?啥?绕到思贤路?毛病!说着还忍不住啐一口唾沫到洪水里。

警察叔叔没敢告诉这群不听劝阻的老人家,就是昨晚的暴风雨,一个小姑娘踩自行车下班途中,掉进被冲开井盖的下水道失踪了。

永城这座青山绿水的美丽城市,下水十分脆弱,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十分不给力。每一次的大雨、暴雨总是有无数路段内涝积水,城市下水泄洪能力十分有限,所以每一次大雨,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媲美威尼斯的水城,市民就是困在水中却不会游泳的鱼,整个城市便半身不遂。

如今城市地面建设日新月异,而相应的城市污水处理、下水排洪系统却是滞后无数年的光景。

中国人的急功近利和短视、面子工程、官员的政绩压力……导致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城市,却有着小脚老太太一样蹩脚的下盘,这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坐在公车上的山丹这样想。

据说: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

永城是一座边陲城市,虽说不大,但作为省会城市,怎么说也应该有它的优势所在。

而山丹对永城各市政部门的协调、统筹也是十分无语。不说老城区,就是新城区,每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都没有好好通畅过,都是一言不合就用天蓝色的围栏圈起来一小块一小块的施工“地盘”。

最搞笑的一次是,市政领导刚刚在新闻里炫耀了新修的桃源路十年都不用再动工的话,没出半年,若干个“蓝色小岛”就遍布桃源路,今天是电缆拉线、明天是燃气布管,再不就是下水道维修,反正是及时“啪啪”地打了领导的脸,围起来的小岛也像一个光鲜亮丽的女郎脸上长满了疮。

而一些老城区的道路不止狭窄,还破烂。市政部门接到附近居民投诉、报修电话,也是能拖就拖,做到热情回应、问题绝不解决。那些泥泥水水的烂街道就那么长年累月地暴露在风雨之中,一到大雨天就是一道“亮丽”的海岸线,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最新小说: 我在无聊的生活里混日子 我的刀塔 圆圆月亮在天上 与绝望博弈 我真的只是来打酱油的 伴生面具 佑君安 重生在高武世界的我能徒手搓万物 星印诀 洋超蜜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