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莫非王臣 > 第71章 卷1-68章 召公虎 ? 伍(下)

第71章 卷1-68章 召公虎 ? 伍(下)(1 / 2)

逆渭水一路先上到王城途中,道路四周水网密布,别具特色。自古以来,西安便有“八水绕长安”一说。所谓八水,便是指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镐京城四周穿流。

八水之中,除了渭水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外,其他七水皆是渭河支流。其中泾水注入渭水,竟一清一浊,互不相融,古人称之曰“泾渭分明”。西汉司马相如更是在著名的《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而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最早的前身便是周朝营建的宗周之地,又称丰镐。

丰镐,其实是丰京与镐京合称。丰京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被称为“京”的城市,由周文王营建,建城于沣水西岸。而镐京则是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的新都城,与丰京隔河相望。到后来,丰京变成大周宗庙和园囿所在地,而镐京则成为周天子居住与行政中心,成为大周政治中枢所在。

此时的镐京城外,天空涂上一层灰蒙。周王师抵达城郊,眼前出现城池轮廓。镐京城静静矗立,气势磅礴,一片肃杀。

从方兴记事起,这还是他第一次背井离乡,可乍离故土,便来到这气势恢弘的王畿镐京,心里抑制不住兴奋和忐忑之情。

大军距离王城还有两三里处停了下来,以等待城内迎接周王灵柩队伍前来。方兴远远望去,城门外依稀一片白色人海,想必那就是在镐京城外郊迎队伍。

按周礼,天子若驾崩于外,灵柩不能立即进京城,而需要所有王室成员、公卿大臣、畿内领主到城外迎接周王的灵柩。

至于都城内士、农、工、商等国人们,则是在城内各自住所静立,以示哀情。当然,对于如今的国人而言,他们对这位刚刚驾崩的周王胡,压根谈不上任何好感。

十四年前,轰轰烈烈的国人暴动震惊华夏、骇人听闻。算是大周开国以来,开天辟地头一遭发生在都城的暴乱。正是在眼前这座镐京城里,国人们发起的这场浩劫,最终使周王胡狼狈出奔。

然而即便赶走周王、诛杀太子过后,暴动的国人们还不善罢甘休——事实上,这场暴乱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镐京城内血流成河,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辜之人死走逃亡伤,哀鸿遍野。

如今多年过去,当初暴动首恶们大多已被绳之以法,万夫所指的周王胡如今也客死他乡。但当所有人回忆镐京城内这场惨绝人寰的暴动,这段暗无天日的往事时,仍心有余悸。

国人暴动没有赢家,只有数以万计的受害者。或许,所有人都在期待新王尽快登基,才能把这一页翻篇,让时间来抚平这一切创伤。

在大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十四年不算太长。虽说动摇了王权和国本,但如今随着周王胡驾崩,这段历史也算告一段落。

方叔对这场暴动显然无法感同身受,他此刻正在东张西望,感叹镐京城这座有史以来最伟大王城的雄伟壮阔——

远远看去,丰镐二京沿河谷而建,因地制宜。高耸的城墙宏伟壮观,大气庄重;深挖的护城壕沟环绕城墙,颇有威仪。城墙是用当时最先进的版筑、夯土技术修成,不论从厚度、高度、强度上,都堪称当时最牢不可破之屏障。

只不过,如今镐京城上不再旌旗招展,全部换上了白麻布制成的挽帘幔帐,厚重中多了一番肃穆与哀伤景象。

缓缓地,镐京城三个朝北的城门徐徐打开。三股队伍徒步走出三个城门,朝王师而来。召公虎以目示意程伯休父,程伯休父当即下令全军将士下马、下车,并让士兵把装载周王灵柩的车队推到队伍最前方。

只见从正门中,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率队走出镐京城,右手牵着一位和方兴年纪相仿的少年。

方兴知道,这位老者无疑就是太师周公御说,他是同召公虎共和执政的股肱之臣。他身边那位少年身着斩衰丧服,手持苴杖,头戴麻帽,麻绳为缨,早已泣不成声。

丧服上衣曰“衰”,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而成,服丧者穿着不同形制的丧服,表示同死者的亲缘亲疏。

所谓“斩衰”,即丧服斩断处外露,且不修饰边幅。这表示服丧者因哀痛过甚,而无暇衣着,故用刀胡乱斩断麻布后,就披到身上。

方叔看这少年也就十五、六岁年纪,身材颀长高大,唇红齿白目如朗星。按照周朝丧礼,服“斩衰”之人一般都是逝者配偶、子女,由于周王胡之王后和太子都早于天子而去,方兴心想,此人便是王子姬友无疑。

方兴不禁感慨:“王子友英姿勃发,颇与乃父有几分神似。”

最新小说: 北宋:我成了赵佶 王莽撵刘秀 宋慈断案传奇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