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若我有足够的兵马,以重兵死守黄金围和赤板围,确实能阻挡魏军深入汉中平原;不过,我兵马暂时不足。”刘璿说罢,看了看钟会和诸葛瞻,郑重地说道:“当然,我若拒敌于汉中平原以东,司马懿很可能不再增兵;若魏军已经攻到汉中城下,司马懿就会不惜代价地增兵。”
诸葛瑾自然明白刘璿的话,肯定地说道:“司马懿增兵越多,他的粮草补给就越发困难。等到魏军攻城不克,兵疲返回之时,我关中归来的大军就可趁胜追击!”
“诸葛将军,我正是此意!”刘璿肯定地说道:“就算我兵力足够,若我仍用错守诸围之法,屯重兵于外围据点,虽能保汉中无忧,却无法机动,魏军退去之时,难以给予致命一击。”
“太子,诱敌深入确实是好计。”诸葛瑾细想之后,却又有些犹豫:“不过,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将军,但说无妨!”
“太子,若要将魏军放入汉中平原,汉乐两城和汉中城,必须要挡住魏军的全力猛攻,至少要坚守二十天以上;其次,我还需在阳平关驻守一军,防止魏军破关后直入成都;再者,我大散关退回的兵马必须及时返回。若因暴雨或其他原因延误行程,不仅汉中三城有破城之险,魏军若是退去,我也无法迅速追击。”
“诸葛将军,这三个变数,我已经考虑过。”刘璿胸有成竹地说道:“我有一万兵马,可在汉中城、汉城和乐城各驻两千精兵,每城再拨一千精壮百姓助守;阳平关至关重要,我就以四千精兵驻守;此四处要地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只要兵将齐心抗敌,魏军绝无破城的可能。”
诸葛瑾点点头,刘璿继续说道:“若我没猜错,在我诱敌入汉中平原之前,我大散关的兵马已在撤回,司马懿的大军却在子口未曾出发!我已经快了司马懿二十多天,诸葛将军不必忧虑。”
“太子谋划周全,末将佩服。”诸葛瑾心悦诚服地赞道,却又眉头紧皱:“不过,末将仍有一丝忧虑:此时的汉中,已经无将可用!四处要地,必须指派得力战将镇守,这是我此战成功的关键,必须得小心谨慎!”
诸葛瑾说到这里,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愤愤地说道:“太子,魏军之所以轻松抵达石泉,皆因腰岭关、马岭关的守将马邈、王含不战而退,将险要之地拱手相让,我才陷入此等危局。今,这二将已被拿获,还请太子谨慎定夺!”
“自我大将军兵出永安以来,我汉军将士皆如财狼虎豹,就算身处重围也死战不退,方得二分天下;今,这二将擅自弃守险要,置汉中于危局,必须重处,以儆效尤!”
刘璿似有依军规处斩二人之意,并未明白诸葛瑾口中的“谨慎定夺”。
诸葛瑾赶紧解释道:“太子,这二将漠视军规,擅自撤离驻地,致我汉中咽喉陷入危难,依照军规,确当斩首!只是……只是……这马邈……乃我振威将军马延之子,征东将军马岱之孙,还请太子慎重啊。”
“马岱将军?他……”
“太子,确是如此!”诸葛瑾正色说道:“马延将军做为副将,常年跟随马岱将军在外征战,这个马邈,他是马将军唯一的血脉!若斩了马邈,恐怕……唉……”
“既然如此,就将二人暂且收押,等候父皇定夺。”
刘璿说罢,诸葛瑾点头应允,两人都在思索着四处要地的守将人选。
此时的刘璿、钟会和诸葛瞻可能还不知道:在公元244年时,王平采用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取得大捷,轻易击退曹爽的十万大军,歼敌六七万之多,魏军运粮的骡马驴牛几乎死伤殆尽,使得魏国国力大减。
然而,刘璿、钟会和诸葛瞻也不知道,他们定下的“诱敌深入”之计,几乎与姜维的“敛兵聚谷”之法一模一样!
“敛兵聚谷”,发生在魏军大举伐蜀之时。
当时的姜维,他还在沓中屯田避祸,钟会的大军杀往汉中之时,汉中的守将,正是采用姜维的“敛兵聚谷”之法御敌。然而,阳平关的快速失陷,让姜维的“敛兵聚谷”背上了“引狼入室”的骂名;甚至很多人认为,汉中防守的失利,打开了魏军进入成都的大门,姜维难辞其咎。
当魏军攻破阳平关之后,姜维只得且战且退,大胆穿插,几经周折,终于抢在钟会之前,率先赶到剑阁的剑门关布防;然而,就在姜维与钟会对峙于剑门关之时,邓艾的大军,却出现在姜维后方的绵竹……
因此,姜维的“敛兵聚谷”之法,实际上成了刘禅投降的导火索,这让许多的史学家认为“弊大于利”。
此时,刘闪正在去往江陵的船上,他还不知道刘璿使用了“敛兵聚谷”之法;此法是利是弊,恐怕刘闪也不好妄加判断,他只记住了此战的关键人物:蒋舒!喜欢回到三国做刘禅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回到三国做刘禅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