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都市生活 > 百岁福 > 炎炎夏日扇韵长

炎炎夏日扇韵长(2 / 2)

不论是羽扇、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古人身边实用的扇子。另外,还有一种用作装饰品的扇子叫做障扇。你看,戏剧中皇帝、皇后们身后,侍者高举着,扇柄长长的,交叉在一起的那两把扇子,它们既不能用来驱虫,也不能用来扇风,仅仅是帝后们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而已。

以上所述的这些扇子都是古代王公贵戚、富家子弟的用品,至于普通百姓所用的扇子我们则不得而知。不过,现代百姓们用的扇子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我家是农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常见的扇子多是蒲扇(一种叫蒲子的水草的茎晒干压扁后编织而成)、麦秸扇子(用新鲜干燥的麦秸一针一线缝制好,然后扎把而成)、自制硬纸板扇子,还有一种叫芭蕉扇,是用亚热带植物芭蕉成熟后的叶子沿边剪齐,辅一细竹丝,并用丝线缝制而成。

这些扇子虽然制作粗糙简单,每一把扇子却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元素。特别是芭蕉扇,因为沾了芭蕉的名气听了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雨打芭蕉”一语是中国文学中含义隽永,诗意无限的名句。又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更给人以诗情画意,含情脉脉的遐思空间。当你手持芭蕉扇扇凉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手中这把普普通通的扇子浸透着多少中华文化的元素啊!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用硬纸叠了一把折扇,并且用毛笔在上面题了一首流传的顺口溜:“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那时手拿折扇,看着题诗,默诵几遍,摇扇取凉,心中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真有点“诗人”的味道,现在想来实在幼稚得可笑。

儿时印象最深的是《国语》课本中《我的汗到哪里去了》的一幅图画。一个大腹便便的财主坐在树下的椅子上,旁边的佣人——一个枯瘦如柴的贫苦农民,满头大汗,手拿芭蕉扇正给财主扇凉。财主悠闲自得地问道:“我的汗哪里去了?”课文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只是记住了这幅画。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这幅图画,特别是那个农民和他手中的扇子却永远地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有时我在想,我们的先人在原始的状态下遇到天气闷热的时候,他们会到凉爽的山洞里避暑,到水中洗个澡清凉清凉,到树荫下乘乘凉。当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一阵风吹来,他们感到了凉爽。在无风的闷热天气里,有一位先人偶尔取一片树叶在脸前一扇,感到了一丝凉爽,于是他继续扇下去,凉爽也继续地光顾他。大概就是这样,世界上第一把扇子诞生了。人类在以后的不断发展进化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出了一代一代的新扇子,于是就出现了蒲扇、麦秸扇、芭蕉扇、团扇、折扇一直流传了几千年。

除了扇凉驱虫之外,我们的先人还把扇子用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生灶火,一时柴草没被点燃,浓烟滚滚,狼烟涌出,呛得人喘不过起来。这时用扇子一扇,柴草得到了足够的氧气,浓烟立刻变成了熊熊的烈火。先人们运用这一原理创造出了鼓风的橐和后来的风箱,近代有造出了电动鼓风机。其实,橐(古代鼓风吹火器,用牛皮做成。《淮南子本经训》:“鼓橐吹埵,以销铜铁。”)、风箱、电动鼓风机都不过是扇子的进化和变种而已。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仍然普遍使用风箱做饭,电动鼓风机不仅用来鼓风做饭,而且成为了煤矿、铁矿等大型矿山深井作业的必备生产器材。

最令人惊叹的应是我国古代冶铜冶铁业的橐鼓风技术了。据《管子》记载,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中期,就有“断山木,鼓山铁”的记述。这句话的意思是:砍伐(当地)山上的树烧成木炭,用橐鼓风的冶炼技术把(这)山上的铁矿石冶炼成铁。其实,橐冶炼技术早在青铜的冶炼中就已经成熟,比这还要早若干年。据《吴越春秋》记载:干将莫邪为吴王阖闾铸剑,可是铁块不熔化。莫邪“乃断发,剪爪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这就是雌雄剑的故事。何等壮观的场面:三百个男女青少年一起鼓橐,为化铁炉鼓风,铁才融化,铸成雌雄二剑。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扇子又有了新的用途。不少商家把自己的商业广告印到了扇子上,无偿送给路人和客户,以达到他们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的目的。

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无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提高。我们手中的扇子也毫不例外地日新月异地迅速变化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迅猛发展,科技的进步更难以想象。百姓手中的扇子的变化就像四川的变脸让人眼花缭乱。手中的摇扇,变成了电动的台扇,一会儿又变成了落地扇、吊扇、壁挂扇电扇的品种让你难以数清。电扇的档次也逐年递高,从单向到摇头,从单速到快慢多档,从直吹到“自然风”,一年变一个样。电风扇就像变戏法一样地变化着,手摇小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1世纪的开端,为中国人的小康生活带来了新的契机。百姓家中的电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新时代:电风扇也不时兴了,取而代之的是空调。从电风扇到空调,这是扇子进化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过去的扇子不论是手摇扇还是电风扇,其基本的物理学原理都是推动气流的流动,带走人身体散发出的热量,使人体得到凉爽的享受。而空调则不然,它是从源头上把热气流变成冷凉气流,使人体直接享受到凉爽和愉悦。

现在,手摇小扇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折扇之类市场依然红火。每到文化市场、旅游景点,装饰精美讲究的折扇依然是销售热点。不过,购买者的目的不再是用来扇凉,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来欣赏的。

如果你细心些,就会发现:小区花园的凉亭下,几位老者身着唐装,手中各持一把折扇边看边聊。他们欣赏着自己的或者别人手中的折扇。这些折扇,有的扇楣鎏金,扇把悬一红丝缀,十分高档醒目;有的扇面印有王羲之《兰亭集序》手书墨迹;有的则是齐白石的墨虾图此时,清风徐来,带着池中荷花的香,池边垂柳的绿拂面而过,就如一把把折扇轻轻扇出的风那么温馨与惬意。

扇子一路走来,从为人们驱虫送凉,到生产、生活、教育和广告各个领域,从第一把树叶扇子,到羽扇、团扇、折扇、芭蕉扇,又到现代的电风扇和空调,从以手摇小扇、电风扇的推动气流带走人身体的热量,到直接从源头改变气流的温度,实现了质的革命。在扇子的一系列变化和变革中,无不显示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扇子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用品之一,它每前进一步也无不展示着、蕴涵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韵味和魅力。扇子将带着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继续走去,但它的名字可能不再叫“扇子”。(于有存)

喜欢百岁福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百岁福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伴生面具 佑君安 重生在高武世界的我能徒手搓万物 星印诀 洋超蜜灿 出名真的很简单 象棋俗人 转世仙人的现代日常remake 我是大玩家 我的日常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