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大明危局 > 第一百零一章 龙虎之药

第一百零一章 龙虎之药(1 / 2)

三月中旬的大明京师,早已花红柳绿,春意盎然,老皇帝朱棣难得精神大好,散朝后,便到这御花园中走走。看了看满园的春意之后,便又登上城楼,去看看这北京城,这也是老皇帝迁都北京后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了。

对于这座新建的大明都城,老皇帝朱棣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毕竟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曾经长期在这里驻守,在这里度过了激情澎湃的军旅生涯,峥嵘岁月,也是在这里起兵靖难,最终夺取天下。南京虽好,可他实在呆不惯,而且,想要大明强硬铁血下去,将都城置于危险之地的北京,确实也是势在必行。

江南太过舒适了,在那南京城呆上几年,连朱棣自己都觉得有些战意倦怠,乐不思蜀。而且,自古以来,凡建都南京者,皆没有长命的王朝帝国。这北京虽然苦寒,又挨着边境,但却能让人随时保持警醒,也不会太耽于享乐。

这些,在朱棣下旨迁都之时,许多大臣都不理解,也不明白,却只有接替他镇守燕京的汉王最是明白,在一片反对的上书中,只有汉王的上书,与朱棣所想一致、当时看着奏章,朱棣欣慰的笑了,这个儿子实在太像自己了,如果让他继位,那便等于是自己在位一般。

可大臣们却不喜欢他,朱棣明白,这和自己当年一样,大臣们也不喜欢自己,哪怕自己的大哥病死了,大臣们也宁愿让朱允炆继位,而不是自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自己的胖儿子,身体也是这般的不好,可他偏偏有个好儿子。

想起太孙朱瞻基,老朱棣不由得会心一笑,想当初,在和大臣们关于储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就是解缙的一句“好太孙”,让他最后妥协让步,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对于这个长子,朱棣比任何都要更加了解他。

都说他宽厚仁慈,只有朱棣知道这个胖儿子的内心有多狠辣果决,这座北京城,也曾是他唯一的战绩,当时朱棣和朱高煦都领军在外,李景隆的大军却忽然扑向燕京,负责留守后方的朱高炽只有一万兵力,却用他的狠辣,牺牲了无数百姓,硬是守住了燕京,也才让朱棣和朱高煦扫平外部后顺利的围歼李景隆,让双方的实力对比从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朱棣本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可偏偏在储位的问题上,他实在是太难决断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儿子,却和自己当年一样不被大臣们拥戴,那个表面仁慈内心狠辣的儿子,深得大臣们的支持,却奈何身体差的要命,都不知道会不会像自己的大哥一样死在自己前面,可他偏偏有个好儿子,这个皇太孙可不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可比。

这个朱瞻基,一点都不像他的父亲,身材修伟,长相英俊不说,性格特点却更像自己和朱高煦,有时候举行家宴,所有子孙在一起的时候,朱棣都不禁会怀疑,这是不是搞错了,这明明朱瞻基和朱高煦站在一起才像是父子嘛,这两人再和自己站在一起,那才是标准的三代人。这朱瞻基和那个胖的路都快走不动的亲生父亲,哪里有半点相像的?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的看着那百姓屋檐上的炊烟无奈的笑笑,这事要是在民间,不管是高门大户还是平民之家,估计这叔嫂有染的流言早就满天飞了,就算这是皇家的事,也不是没人传过这个话,可朱棣是明白的,那朱高煦连自己的王妃都很少沾染,哪里会去冒险招惹那个比他还大一岁的大嫂。

朱棣有一次也曾开玩笑的问过朱高煦,那朱瞻基到底和你有没有关系?怎么会比你的儿子还要像你?朱高煦一时大囧,连连辩解,当时朱棣只是觉得逗逗这个英武的儿子也挺好玩,哈哈一笑就过了,可如今再想想,却又觉得有些不对。

只因这太子妃张氏,实在是太出色了,作为武将张麒之女,长相却端庄清秀,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又自幼随着父亲习武,真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加上还有一般女子没有的胆色和气度,这就更是难得了,这也是当年自己在世子妃的时候所看中的。

想到这里,朱棣却脑中轰然作响,忽然记起一个细节,在听说张氏女要成为自己的大嫂之时,朱高煦曾经和朱高炽发生过矛盾,而后更借故出走,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再看看那百姓屋头上的袅袅炊烟,这年老情怯的朱棣,居然有了一个有如市井老人一般的荒唐念头。

朱棣回身对海山说道:“今日东厂谁在下面当值?叫上来。”海山领命,立刻分派小太监跑着去了。不一会儿,就见海寿快步跑来,这海字辈的太监,就数海寿最懂得钻营和奉承,一听朱棣忽然召见自己,自然就知道绝不是小事。

看看眼前的海寿,朱棣又有些犹豫了,这可不是民间的大户人家,这可是皇家,若是真查出叔嫂有染,这事还真是麻烦,虽然可以让东厂绝对保密,但毕竟这也是个祸端,可他又太想知道真相了,如果朱瞻基真是朱高煦的儿子,那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

朱棣对海寿一招手:“附耳过来。”海寿连忙上前弯腰偏头,朱棣凑近他的耳朵,如此这般的一说,待到听完,海寿也是一脸的震惊,有些不相信这是朱棣说的话,一时竟然有些愣怔,朱棣一看平时伶俐的海寿这个样子,很是不高兴。

见海寿还有些犹疑不决,朱棣抬起一脚踢在他身上呵斥道:“还愣着干什么,速速去办,但若是胆敢泄露出半个字去,你们东厂的人就等着被满门抄斩吧。”海寿连忙躬身领命小跑而去,朱棣又看了看这京师的宏大景象,才满意的回宫了。

此时,老皇帝朱棣的第五次亲征北伐已经基本准备就绪,这次朱棣下诏征调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卫、巩昌卫、洮卫、岷卫的明军共计三十万大军,会合于宣府,就等着他从京师前去汇合。

第二天,朱棣再次昭告天下,将率诸将亲征北伐,诏命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领中军,张英国公张辅辅、成国公朱勇领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领右掖,武安侯郑亨、保定侯孟瑛领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领右哨,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领前锋。

文臣方面,以内阁首辅杨荣、内阁大学士金幼孜扈从圣驾左右随行北征,以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大学士杨寓等留守京师,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汉王朱高煦统领京师大营掌管京城防务。

诏书一出,满朝再度哗然,又是这样互相制衡的诏令,看来老皇帝的心意还是未决,这汉王迟迟不去封地就藩本就已经于理不合,这还每次都让他统领大军胁制太子,这意味似乎再明显不过了,双方势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短短几天之内,原本已经稍稍平静的大明京师再度暗流涌动起来,而且,有人放出了风声,这一次将决定皇位的归属,同时,各种关于太子和汉王的消息一天几条的流出,很多消息还都是完全相反的,到最后,谁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消息才是真的了。

这一下,原本隐藏在暗中或者暂时保持中立的大臣和势力就被逼的必须要尽快选定一方,因为谁都知道,到最后下场最惨的,绝对不光是选错的,这些不选的,或许结局会更凄凉。

在蒙禹的授意下,汉王府审理副官于谦已经将锦衣卫的几个总旗和千户拉拢到了汉王一边,可毕竟上头还有油盐不进的锦衣卫指挥使赛哈智在,这些总旗和千户也都只能暗中支持,若是真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要他们偏向谁,就看那时谁的胜算更大了。

最新小说: 宋慈断案传奇 欧洲帝女花 明末的王朴 吕布的游戏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