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都市生活 >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 第771章 申不害变法

第771章 申不害变法(2 / 2)

韩昭侯听了,羞愧不已,连忙答道:“从今天开始,我知道如何实施法令、该如何听取建议了。”

不久后,申不害却突然前来,为他的堂兄请求官位。

韩昭侯严正地回答:“这不是我从您那里学到的东西。难道要我听从您的请托,却败坏您的治国之道吗?还是让我回绝您的请托呢?”

申不害听了,吓得连忙向韩昭侯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昭侯公开说,他向申不害学习治国之道,可见两人虽为君臣,可也是师生。

这种关系下,申不害劝韩昭侯暂时对魏国示弱,以换取韩国的喘息之机,韩昭侯能不听吗?

很快,韩昭侯就依申不害所说,前往魏国朝觐魏惠王了。

东周局势的发展,正如申不害所料。在韩昭侯称臣之后,魏惠王很快就放过了韩国,转而将重心放到了秦、赵、齐等等大国上。公元前353年,因为赵国怂恿宋、卫等国伐魏,魏惠王一怒之下,大举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并最终攻破了邯郸。可不想齐国却趁虚而入,伪攻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来迫使魏军撤退,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或今山东巨野东北)伏击了魏军,让魏军大败而还!

魏国在桂陵的大败,充分证明了申不害谋划功力之深,也让韩昭侯对他更为倚重。两年后(公元前351年),韩昭侯毅然提拔这位曾经的“郑国贱臣”为相国,在韩国推动变法。

因为申不害主导了韩国的变法,他往往被后人划归为法家人物。但申不害所学的却是黄老之术,秉持“静因无为”而立刑名法术之纲的理念。所谓“静因无为”,实际上就是在不改变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能与现实相适应的一套法律体系,并通过督责考绩的办法将其推广实施。在历史上,申不害变法也被称为“术治”。

何谓“术治”?

曾有一次,韩昭侯假称掉了一只手指甲,故意装出四处着急寻找的样子。左右之人见了,有人就割下了自己的指甲以献给韩昭侯。经过这次事件后,韩昭侯就能考察身边近臣哪位是真正忠心而诚实。

这就是“术”治的关键要领之一:以自己知道的事物去询问下属,那么之前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也就能知道了;深入地去了解一件事,那么之前自己不清楚的事物也能够分辨清楚。

又有一次,韩昭侯派出使者前往县中巡视。当使者回来汇报时,韩昭侯问他:“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使者想了想,好像一路上没发生什么重要的事,便老老实实回答:“没看到什么。”

可韩昭侯还是让他仔细再想想:“虽然如此,你路上究竟看到了什么?”

骑士又想了想,终于提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县城南门外,有头小黄牛在吃道路左边的禾苗。”

韩昭侯顿时大为兴奋,立马告诫骑士:“不准将我问你的这番话泄露出去!”

随后,韩昭侯下令:“禾苗生长之上禁止牛马进入他人田地的法令早已颁布,可地方官吏却不把这当回事。立即将牛马进入农田的数目报上来,如果调查有误,将从重惩罚责任官吏!”

大臣们听了,赶紧四处巡查,调查出县城三个方向上都有此类事件,然后赶紧上报。

韩昭侯看了这份报告,独独没提到南门状况,马上严斥官吏:“还没有全部报告上来!”

官吏们无奈,只得再次详查,结果在南门又查出小黄牛进入农田的事来!

这件事之后,地方官吏顿觉韩昭侯能明察秋毫,人人都惶恐不安地谨守职责,不敢胡作非为。

韩昭侯只知南门有小牛吃禾苗的事,却以此督责下属严查,结果其它三门所发生的类似事件都被查出来了!这就是用“术”来推广政令的方法之一。

所谓“术”,按韩非子的总结,就是根据才能而授官,按照名位去责求业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对一国之主而言,不可能凡事都亲力亲为,也不可能万事皆通。因此,在治理国家时,最重要的就是管“人”,而不是管“事”。

只要能熟练运用各种“术”,就能够管好“人”,让群臣都积极主动地去做事,那么人主就能“静因无为”而实现天下大治。

以此而言,“术”治之法,是人主必须掌握的。

不过,人主能“术”治,难道人臣就不能以“术”而应吗?

在魏国围攻赵国邯郸的关键时刻,申不害想劝说韩昭侯与其中一方合作。但他摸不清韩昭侯的偏好,害怕言语不合而失宠,一直都不敢表明自身态度。

就在申不害犹豫不决时,韩昭侯却先咨询他的意见了:“我该加入哪一方?”

申不害有些急迫,仓促中赶紧使出“缓兵计”,说:“这是社稷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下臣请求慎重思考后再回答!”

下朝后,申不害急忙私下怂恿两位大臣赵卓与韩晁,说:“二位都是国家的辩才,做人臣子的,哪能每次进谏都被采用,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赵卓、韩晁听了,立刻上朝,向韩昭侯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而申不害则在一旁小心地察言观色,揣测韩昭侯更赞赏哪种主张,然后自己再根据国君的喜好而进言,果然,韩昭侯大为欢喜,对申不害也更加倚重了。

就在申不害地位渐高后,别国权贵也开始关注到他。

一天,赵国相国大成午就派人拜访申不害,谈韩、赵合作的重要性。赵、韩二国都受魏国欺压,合作自然是双方都喜闻乐见之事。

不过,大成午谈合作,并非是两国的合作,而是他与申不害之间的合作:“您在韩国向赵国推重我,我则在赵国向韩国推重您;这样一来,您相当于有两个韩国,我也相当于有两个赵国。”

韩、赵相国私下里互相请托、彼此借重,明显就是以权谋私了。虽然申不害是否答应不得而知,可由申不害试探韩昭侯的经历看,他不应允的可能性有多大?

韩非子声称,“术”是人主所执,人臣应该师“法”;可人主能执“术”,人臣为什么不能也执“术”?当君臣都执“术”来相互试探之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必将形成。

如此一来,申不害的“术”治还能有效吗?

公元前351年,申不害被韩昭侯任命为相国;公元前341年,魏国在南梁(今河南汝州西南)五败于魏,被迫向齐国求救,借田忌、孙膑之力击败了魏军;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去世;

两年后,秦国第二次攻拔了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公元前334年,韩昭侯不顾国力,坚持修筑高门,被楚人屈宜臼预测将“不出此门”;次年,韩昭侯就去世,再也没能走出此门!

申不害变法,至此落下了帷幕。韩国再也没能步入高光时刻,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弱者。

反思申不害变法,同样是韩人的韩非子看得极为透彻:申不害虽然设立了新法,却没有专一推行新法,只是一味地强调“术”治;这导致韩国新旧法令不能统一,奸邪之事随之增多了。

奸人看到旧法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行事,看到新法对自己有利就按新法行事。

如此一来,即便申不害的“术”再厉害,奸臣都能为自己诡辩。国君以“术”治下,大臣则以“术”抗上,致使新法难以推行,最终成了摆设。

不过,申不害变法之所以失败,根源还是在“黄老之术”。道家强调“自然”,既然申不害师从道家,他就不会去强行改变现状。

因此,申不害变法与商鞅变法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说商鞅变法是大破大立的革命,那么申不害变法就不过是“静因无为”的改良。

以此而言,与其说申不害是变“法”,不如说他是在变“术”。

申不害变法是对韩国旧制度体系下的改良,短期能通过“术”治取得一些成效,但并没有彻底革除旧制度的弊端,也就无法挽回韩国走向没落的宿命了。

申不害的失败,其实应该是道家思想在乱世治国的失败。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是韩昭侯的失败。

当时的东周,有商鞅、吴起这类主张彻底变革的法家人物,可韩昭侯却偏偏选择了道家出身的申不害,

这难道不是他畏惧彻底变革的表现?不愿付出,却想依靠“静因无为”来拯救韩国,这可能还是韩昭侯的痴心妄想吧?

喜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命运拼图 我在无聊的生活里混日子 我的刀塔 圆圆月亮在天上 与绝望博弈 我真的只是来打酱油的 伴生面具 佑君安 重生在高武世界的我能徒手搓万物 星印诀